(四) 昔日天险 今天通途
天府之国也有千古遗憾。在川西,金沙江水道凶险,千年闭塞,封锁前往滇、青航路;在川东,三峡形成天然屏障,阻碍川内与湘、鄂、赣、皖、苏、沪航运。川江航道,险滩密布,礁石林立,水流湍急,三峡大坝蓄水前,全线有各种枯、洪水险滩311处,平均每3.3公里一处,尤以青滩、泄滩、崆岭滩、滟滪堆四大滩险为最,航行条件之凶险,使“千船万舸不敢过,篙工舵师心胆破。”
长江上游先民自古以来就与川江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以五代天福八年(公元943年)秭归县令陈起率民疏凿青滩为先导,先祖后辈凿礁通航相延1000多年奋斗不息。新中国成立之后长江航道局和四川省交通部门对川江航道更是进行过大规模整治,同时配备以先进的导航标志、信号台与绞滩设施,最终使川江航行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截至2003年,长江上游航道,沿程设置有65个航道站,设置各类岸、浮标2587座,设标总里程达899公里,指示船舶昼夜航行。另有97个通行信号台和26个雾信号台在各控制河段指挥船舶单向行驶及避雾行驶,8个绞滩站在激流险滩河段拖绞上水行轮上滩 。
2003年6月,三峡大坝拦江蓄水135米,三峡航道形成库区,航行条件极其优越,撤销了所有信号台和绞滩站,库区航路改革工程已于2004年1月1日顺利竣工。
目前,在金沙江段,从云南维西县的其宗到四川屏山县的新市镇一带,200吨以下船舶已能分段季节性通航719.5公里。新市镇以下至宜宾市106公里的航道上,250—300吨级船舶则可全年通行无阻,闭塞之江不再闭塞。
在川江一段,从宜宾——重庆全长370公里,枯水期最小通航水深达到2.7米,航道宽度和曲度半径分别达到了50米、560米,1000吨级轮船可以在两座城市之间昼夜通行。重庆——宜昌全长660公里,最小通航水深、宽度、曲度半径分别为2.9米、60米、750米,1500吨级客货轮可昼夜畅通无阻,10000吨级大型船队可顺利出入川。
昔日川江天险,今天已成通途。

长江上游航运中心——重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