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事提醒:高温季节来临,别让危险品也“上火”
5月3日,上海外高桥集装箱码头上的一个集装箱在开箱查验时发生闪爆,导致3名码头工人烧伤。据上海海事部门初步调查,该集装箱涉嫌谎报瞒报,装有未如实申报的点火枪和打火机。上海海事向港航界呼吁,高温季节来临,请警惕危险品谎报瞒报,勿贪小利而酿大祸。
爆燃让来自重庆的40岁搬运工费文勇头发被烧焦,面部熏得焦黑,双手从手掌到肘关节脱皮。据他回忆,事发时他在有关部门指挥下对该码头上一个没有任何危险品标识的集装箱货物进行搬运,以便抽查检验,“天气很热,集装箱里面的温度有五六十摄氏度,刚爬进4米就已经感到炙热难耐。我正打算把衣服敞开一点,就‘砰’的一下炸了。”
而与他一起作业的侄子因站在集装箱口负责接货,被爆燃喷出的火花气浪打晕在地,另一名在场工人也受了轻伤。逃出来后,费文勇才发现,集装箱中装了类似打火机的物品。
所幸爆燃没有引起火灾。事发后,伤者被迅速送到医院住院治疗。
事故发生后,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到介入调查的上海海事局外高桥海事处危防工作人员。他们对记者表示,这是一起典型的集装箱违法夹带危险货物引发的事故,所幸事故发生在码头的查验场,伤员可以及时送医,且周围没有紧挨的其他集装箱,如果事故发生在正在海上航行的船舶,该集装箱旁边也有危险品集装箱,一旦发生爆炸就会引起连锁反应,后果不堪设想。
海事执法人员还向记者现场出示了这个集装箱的相关申报单据,该集装箱是以普通货物名义进入外四期港区的,拟配“海丰联琪”轮第1320S航次,由上海港运往菲律宾马尼拉港,为货主自拼箱,向海关报关时申报的品名是“海绵百洁布”和“圆珠笔”。而实际上该箱装有20型点火器、打火机、SJ-168胶水、清洁球、笔和海绵6种货物。
根据《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打火机”、“点火器”和“胶水”分别属于2.1类和3类易燃危险货物。据分析,此次爆炸极有可能是箱内的打火机、点火器里充装的易燃气体泄漏积聚在箱内,而查验场没有遮蔽,阳光照射箱体,箱内温度上升导致爆炸。
目前,上海海事已暂停了该集装箱的装船作业,加强了与辖区有关部门对涉案货物托运人出运货物的联合布控。
据统计,上海外高桥每年进出口危险品集装箱数量巨大,海事部门不可能每个集装箱都进行开箱检查,只能从每天近2万个进出口集装箱中大海捞针般进行抽查。此次危险品集装箱瞒报事件,再一次为集装箱载运危险品货物敲响警钟,作为海上安全运输的重要一环,货主、货物托运人和代理人都需要加强危险品运输依法申报意识。
勿贪小利惹大祸
□ 李薇
2002年“韩进宾夕法尼亚”轮因船上未申报危险货物爆炸起火损失逾亿元事件还让人记忆犹新,这个初夏又爆出了上海外高桥集装箱码头上瞒报危险品闪爆的消息。
试想,如果这个消息中的危险品集装箱都装上了船,那将如何?必然是“韩进宾夕法尼亚”悲剧的重演!
瞒报危险品上船后一旦爆炸,导致的后果是如此不堪设想,那为何还有人“玩火”?
赌一把!要是没出事,就能把成本再降一点、多赚一点。瞒报危险品,除了一小部分货主确实对其危害无知,恐怕大多数货主还是抱有上述心理才制造了如此“谎言”。
谎言折射出诚信危机,根子则在于诚信成本太低。根据我国有关条例,瞒报危险品最高处罚在10万以内,这与国外动辄罚得你破产、罚得你把牢底坐穿的差距甚大。
美国法学家伯尔曼曾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等于形同虚设”。怎样才能让危险品运输法规成为“神器”?首当其冲要加大法治力度,提高不诚信成本,形成强大的法律压力,这样才能让危险品运输链条上从货主到装箱单位、货代、船方等每个环节,都从“被动服从安全”转为“自觉地要安全”,形成一条安全责任链。
其次,要加强管理。货源所在地的有关单位要加强相关法规的宣传。海事、海关、码头企业要加强信息互通,形成合力,建立黑名单制度,让“瞒报者一次犯错,终身不得入内”。
只有提高不诚信的法治成本和管理压强,诚信才能彰显价值,人们才知道取舍。